首页 > 新闻 > 县区油田 > 正文     濮阳网-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


扶危济困常态化 真情筑起连心桥

作者:  文章来源:濮阳早报  字体:   发布时间:2015-09-09 10:37:52   

 近年来,第九社区针对部分员工在生活、就医、子女上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,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通过建立三大帮困基金为广大员工群众,特别是困难员工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社会保障防线。

  该社区采取中心出一部分、工会挤一部分、员工捐一部分的方法筹资,设立了特困员工援助基金,积极开展对特困员工的帮扶活动。为了不让一名困难员工子女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学,2006年6月,该社区设立了济困助学基金,以此解决困难员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。基金实行专款专用,凡该社区员工因家境贫困供不起孩子上学的,都可得到救助。
  为了使员工在大病、大灾面前能够得到及时
  三大基金筑起爱的长城帮助,2007年7月,该中心本着“面向员工、济危解难”的原则,设立了危难员工扶贫援助基金,采取员工捐助的方式筹资,并建立了资金使用、审批制度,确保了援助资金规范使用。同时,为了保证三大基金的合理运转,该中心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,并配备了专职人员,规范了三大基金的日常管理,确保了三大基金的高效运作。
  目前,“有困难找组织”已成为该社区广大员工的共识。职工王某身患肝病需连续服药,社区每年为他送去扶危金近万元。特困员工援助基金、济困助学基金、危难员工扶贫援助基金三大基金的设立,扎扎实实地为社区员工筑起了一道爱的长城。
 
  履职尽责编织爱的彩虹
  李常林是第九社区的一名普通居民。年仅26岁的她下岗后,步入待业大军。为了谋生,她先后打过工、摆过地摊,但生活一直没有较大起色。无奈之下,她和丈夫东挪西凑借了3000多元,在该社区的自由市场开了一家音像店。由于缺乏经验,借来的钱全赔了进去,让这个原本经济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。该社区特困员工援助基金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立即到她家进行了慰问。得知李常林学过医时,工作人员决定帮她在社区内创办一家个体药店。在基金会的鼎力支持下,她很快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,并顺利租到了一间80平方米的房屋。药店开张后,由于宣传和促销到位,生意很是红火。去年,她又在总部天街开了一家分店。
  该社区物业区员工梁林,两个孩子上高中,妻子没有工作,全家生活所需仅靠他一个人的工资支撑,生活十分困难。社区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,把他确定为帮扶对象,每月从特困员工援助基金里提取300多元,为他买上各种生活所需用品,并经常组织人员为他家买米送面等。梁林逢人便说:“社区几乎每个月都要组织人员来我家一趟,家里有啥困难就帮啥,我心里真是过意不去。”
  真情援助绘出爱的春天
  第九社区员工胡翠花自从被医院确诊为重症肌无力后,常年卧病在床。近年来,她先后动了3次手术,每次手术时,其胸骨都要被打断,筋都要被重接,她在忍受着巨大痛苦的同时,家里也是负债累累。她的两个孩子都在读大学,生活十分困难。就在她百般为难之时,社区危难员工援助基金的工作人员为她送去了1.5万元援助金。接到援助金,她动情地说:“社区送来的不仅是救命钱,更是领导关爱员工的深深情意。”
  该社区员工马银翠因一次意外,造成了下肢瘫痪。更不幸的是,去年10月,她被确诊为心脏病,如不及时治疗,将有生命危险。常年的医治已经花去了她6万多元的费用,家庭生活可谓举步维艰。面对又一笔2万多元的治疗费用,马银翠黯然落泪。正当她一筹莫展之时,社区危难员工援助基金工作人员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,一次性向她援助了1.3万元,使她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治疗。目前,她的病情处于恢复状态中。
  “老杨,孩子考上了大学!”听着妻子报来的喜讯,坐在床上的老杨笑了,可笑容在他脸上短暂停留后就消失了。几年前,老杨因脑出血丧失了劳动能力,一家人全靠妻子每月800多元的工资生活。所以,孩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在给老杨带来喜悦的同时,还给他带来了更多压力。老杨的烦心事很快就被社区工会知道了,工会人员主动帮助老杨申请了济困助学金。在老杨的儿子读大学期间,社区每年资助他现金5000元,直到毕业为止,这让老杨心里感到无比温暖。
  “进万家门、知万家情、暖万家心”是第九社区工会自觉履行的工作承诺,更是实实在在的关爱行动。该社区通过开展日常援助、节日慰问、金秋助学、大病互助等活动,为困难职工居民绘出了一个爱的春天。


责任编辑:李俊